第144章 刘恒的明哲保身
刘如意太过于出色,导致刘邦出于稳定考虑,并未将燕国封给刘如意。
而是决定从其他皇子中选择一人封为燕王,
“诸位,燕国之地与匈奴相邻,尤为重要,燕王之位还是要尽早定下来,除了如意,就从其他几位皇子中选一位吧。”刘邦给出了选择。
他本意就是如此,将封国给刘氏的人,他才放心。
这还用选吗,刘邦剩馀未封王的皇子中,便只剩下刘恒、刘恢和刘友了,至于刘建,还太小了。
群臣中,辟阳侯审食其立马便出来举荐刘恒了。
群臣岂会不知,这又是吕雉的想法,毕竟她还是更喜欢刘恒一点。
故,也没有人会出言反对,毕竟,刘恒在朝中低调,明哲保身,未曾得罪任何一人。
刘邦见状:“既诸位都推举恒为燕王,那便宣刘恒觐见。”
刘如意嘴,在一旁陷入沉思,貌似,从他来到之后,历史便有了改变。
连刘恒如今都要被封为燕王了,而不是代王,那往后汉文帝的位置,还轮得到对方吗?
很快,刘恒前来,躬敬客气的朝刘邦与吕雉行礼后。
刘邦直接问道:“恒,经诸位大臣推举,朕欲立你为燕王,你意欲如何?”
刘恒听闻,沉默半响后回道:“父皇,母后,儿臣斗胆提出异议,儿臣想要代国之地。”
众人皆惊,任谁都未曾想到,刘恒竟然会拒绝燕国,选择了最为贫,地域偏远且国力最为薄弱的代国。
刘如意既惊论又不意外,他自然是知道为何,看来自己这位四弟,历史上未来的汉文帝。
似乎在这之前,便早已想好了,要前往代地发展。
只因代国偏远且贫瘠,在那里几乎可以继续低调做个小透明,没有人会关注到他那里这样他便可以远离旋涡中心了。
这或许都是他母亲薄姬教的吧,
就连刘邦都有些意外:“恒,你真想去代国,你可知,燕国比代国大,且比代国富有。”
刘恒沉稳回应:“父皇,儿臣知道,但作为父皇的儿子,便应想着为父皇分忧,为兄弟分忧而不是总是想着挑选那些富有的封国。”
“故儿臣心意已决,望父皇与母后成全,将代国封给儿臣,将燕国留给恢弟或者友弟。”
刘恒这话说的滴水不露,听得刘邦甚是喜悦:“好,恒儿能如此,朕甚为宽心喜悦。”
就连吕雉都笑着为刘恒讲话了:“陛下,恒既然如此懂事,陛下还有什么可尤豫的呢。”
难怪吕雉会对刘恒母子手下留情,并且丝毫不去残害这对母子。
换成谁,会不喜欢这样识趣,且没有任何威胁的皇子呢。
“既如此,朕允了,今便封公子恒为代王,择日便前往封国就国。”
至此,刘恒的代王之位便确定了下来。
燕国再次空了下来,刘邦只得在剩下的刘恢与刘友两人当中再选一人。
此时,陈平提出:“陛下,如今只剩燕国未确定王位,而陛下还有公子恢、友,建三人还未封王。
“臣建议,将所有封国,换成各位皇子,太子与众位皇子和睦,这将有利于大汉朝的长久稳定。”
此话一出,众人心思各异了起来,任谁都知道,陈平这分明就是在讨好刘邦。
将所有的诸候王,换成刘邦的各位皇子,这当然是刘邦最乐于看见的。
故,众人很是识趣的沉默着,不关自己的事,还是不去掺和的好。
自然有三人去操心这事,比如长沙王吴臣,楚王刘郢客,吴王刘濞。
三人都在心中骂着陈平。
长沙王吴臣更是认为,陈平此番提议,分明就是针对他的。
吴王刘更是心中将陈平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,他好不容易得到的吴王之位。
你陈平如今是要将吾还未捂热的位置,又给生生的拿走吗。
楚王刘郢客也直接,既然陈平提出来了,他便直接向刘邦请辞:“陛下,户候言之有理,臣愿让出楚王之位。”
刘邦沉默,并未回应。
长沙王吴臣见状,也是老实的上前:“陛下,臣也愿让出长沙王之位。”
吴王刘濞此刻哪里还敢耽搁一秒钟,尽管不愿,也不得不请辞。
上次刘邦质问他有反相的场景可还历历在目。
他是真的怕晚了一秒,刘邦真就再次说他有反相了。
“陛下,臣也愿让出吴王之位。”
刘邦扫视了三人一眼,接着便笑了起来。
随后,他大气道:“不必如此,你们在讨伐英布之战中,立下了功劳来得来的王位,朕岂能随意废之。”
“至于恢、友、建三人,建尚年幼,暂不考虑封王之事。
“恢,便封他为燕王吧,友确实也该给他封王了,不知诸位可有好的法子?”
刘邦将此问题抛给了群臣,群臣再次陷入沉默。
封地都没了,长沙王、楚王、吴王三人又不能换掉,还真不好办。
当然,陈平是有办法的,他再一次提议:“陛下,臣认为,可将长沙国一分为二,将其中一半赐予公子友作为封国。”
长沙王吴臣气的脸都绿了,却又不能反驳,
此时,群臣哪里还会不知,陈平这是故意的在针对长沙王吴臣呢。
都有一些臣子都在憋笑了。
刘如意也是微笑摇头,这长沙王吴臣得罪了陈平,还真是惹了一身骚呀。
不过,刘如意也不得不承认,陈平的这个方法不可谓不妙啊。
貌似历史上,刘建最后就是因为封国不够,便将淮南国划出去了一部分,是为淮阳国。
最后刘建便被封为了淮阳王。
陈平自然是不敢提出将淮南国分一部分出去的,那可是刘长的封国,背后可是吕雉呢,
但他的这个提议,却给了刘邦思路。
刘邦自然是知道陈平在针对长沙王吴臣,他既然要继续施恩于长沙王,那便不能采纳陈平的计策。
故,刘邦思索一番终是宣布:
“长沙国便不必一分为二了,倒是淮南国,地大物博,长一人怕难以治理过来,便分出一部分,命名为淮阳国,赐予友吧。”
“如此,两人也能互相照应一番。”